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
2014年7月4日《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
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解读: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司马穰(ráng)苴(jū)所著。《仁本》是《司马法》的首篇。司马穰苴倡导以仁爱为本的义战主张,提出“以战止战”的安邦大略,既反对轻战,又反对忘战。他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辩证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国虽大,好战必亡”,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必须持谨慎态度;“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战争危险。
“国虽大,好战必亡”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习近平在对外演讲中多次论及这一富有东方智慧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纵观历史,任何国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为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用于: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4年1月5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
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解读: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后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其《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爱国为民的写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习近平在谈为官之道时多次引用。他指出,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心无百姓莫为“官”。他要求党员干部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习近平将范仲淹这句名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笃行】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用于:
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咨询电话:
400-108-1732